具身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融合,将会让未来的机器人变得更加能干,甚至能理解和模拟简单的感情交互。而且,对具身智能和机器人的持续投入,更将带动从软件到硬件的整个产业链的发展。
“未来,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 AI 智能体,它将成为我们完成任务的得力助手…… 它会帮你判断哪些事项值得花时间去了解。”比尔・盖茨如此说道。
史上“含科量”最高的一次全国两会:从政府工作报告来看,“智能”关键词的出现次数是一年比一年多,2023年4次,2024年7次,2025年10次。“科技”关键词2023年22次,2024年28次,2025年30次。
在新加坡举办的一场论坛中,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蔡崇信分享了对AI开源开放的看法。他说,开源的力量在于令中小企业和创业者低成本使用AI,未来的应用繁荣将受益于今天的开源。
虽然大众对AI燃起的兴趣能否很快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仍要打个问号,但有业内人士认为,至少在端侧,AI能力增长将促使落地案例很快出现。
一个叫“狸谱”的App,不光在线上火了,甚至线下打入了二次元圈子内部,直接参加了中国三大动漫展会之一的广州萤火虫漫展,现场被围了个水泄不通,不少Coser为它站台。
百度创始人、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昨日在人民网发表《紧抓AI智能体爆发元年机遇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》署名文章。文章中指出,中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“大模型”概念并十次提及“智能”,彰显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核心引擎的战略地位。
3月6日消息,一中国团队正式对外发布全球第一款AI Agent产品Manus。据这支团队介绍,Manus在GAIA基准测试中取得了SOTA(State-of-the-Art)的成绩,显示其性能超越OpenAI的同层次大模型。
在人工智能技术呈爆发式增长的当下,开源生态已然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。上周,DeepSeek 精心筹备的 “开源周” 活动强势来袭,在 AI 领域掀起了轩然大波。
2025年3月3日、4日,全国政协、全国人大先后举行新闻发布会,人形机器人上“春晚”、人工智能开源大模型、一批中国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崛起,都成为热议话题。曾经虚幻的概念变得越来越具象化,人们终于真切地触碰到了AI的温度,甚至可以说——有些被烫到。
共8页,73条内容